(十一)青州府
青州得名甚早,《禹贡》中就有记载:“海岱惟青州”。上古为东夷之地。至夏、商间,先后为爽鸠氏、季则氏、逄伯陵氏所据。周初,封吕尚为齐侯,地始归于齐。历春秋战国之世,均为齐属。西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),设青州刺史部,驻广县。东汉,辖郡、国十一,县六十五。治所临淄县,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,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淄以东的北部地区。西晋怀帝永嘉五年(311),曹嶷弃广县,筑广固,为青州刺史治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(399),慕容德陷广固,定为南燕国都。后刘裕灭南燕,夷广固,筑东阳城,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。
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(469),拔东阳城,仍为青州刺史治。孝明帝熙平二年(517),增筑东阳城南郭,即南阳城。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557),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,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。 隋,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改为北海郡治。唐初,复为青州总管府治,后又改为北海郡治。宋,为京东东路路治。金,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。元,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。
明洪武元年(1368),置青州府。治所益都,即今青州市益都镇益都城。民国初(1912),废青州府,置益都县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县名仍旧。1986年,撤益都县,改为县级青州市。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等,丘氏相关记载一百零一条。
1. 邱文安 录事参军(隋 职官 青州府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四十四 职官志·职官表:
隋 邱文安,青州录事参军。(仁寿元年舍利塔下铭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十五 官师志一:
邱文安,青州录事参军。(见仁寿元年舍利塔下铭)
2. 邱涛 判官(五代 职官 青州府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十六 官师志二:
邱涛,观察判官。(见杨光远传)后晋平卢判官。
3. 邱长春 寺观(元 人物 青州府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二百 杂志·寺观:
青州府 太虚宫,在府城东北、普照寺南。元丘长春卜筑于此。井卤不食,使弟子诅茶投之,即成甘泉。
4. 邱维杰 教授(明 职官 青州府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十八 官师志四:
邱维杰,明青州府教授。
5. 邱宗玉 举人(清 选举 青州府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一百五 学校志·举人表:
清 举人 青州府(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恩科)邱宗玉,青州府人。
1、益都县
益都县是青州旧称,青州属古九州之一。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),置青州刺史部。西晋怀帝永嘉五年(311),筑广固城。东晋安帝隆安三年(399),为南燕国都。义熙六年(410),筑东阳城。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(517),增筑南阳城。民国初期,撤销青州府,建立益都县。1948年,设青州特别市。1952年,恢复益都县。1958年,将临淄县并入,1961年又析出。1986年,撤销益都县,设立县级青州市。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等,丘氏相关条目十三条。
1. 邱文藻 知县(清 职官 益都县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六十三 职官志:
清 青州府 益都县 知县(道光二十八年)邱文藻,湖北黄陂人。进士。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卷十一中 职官表:
清 益都县 知县 邱文藻,湖北人。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十八 官师志四:
邱文藻,湖北黄陂人。进士。道光二十八年署任益都县知县。
2. 邱端玉 举人(清 选举 益都县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一百五 学校志·举人表:
清 青州府(光绪八年壬午科)邱端玉,益都人。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二十二 选举志:
清 举人(光绪壬午八年)邱端玉,字星岩。
3. 邱琮玉 举人(清 选举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二十二 选举志:
清 举人(光绪癸卯二十九年)邱琮玉,字锦方。
4. 邱鹏云 武举人(清 选举 益都县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一百九 学校志·武举人:
清 武举人(道光十五年乙未 恩科)邱鹏云,益都人。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二十二 选举志:
清 武举人(道光乙未十五年)邱鹏云,有传。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 邱鹏云,字程万,务本乡裴家桥人。弱冠举武乡试,有膂力,而接人恂恂然,过于儒生。南氛告警,知县陶绍绪令乡民团练,以保里闬,鹏云为之长。近村健儿数十百人,皆归之。鹏云出己财为军资,并晓以大义,众皆感奋。贼至,留族叔得成居守,自率众御之于淄河口。二月二十日黎明,与贼前锋接。鹏云射毙数十人,贼为辟易。俄,其众大集,环乡兵数匝,然无敢犯鹏云者。鹏云既杀伤过当,刀折不堪用,突围出。回顾乡兵死伤殆尽,叹曰:“吾无颜见里中父老矣。”遂自杀,年止四十七。鹏云既死,贼遂长驱东下,遇得成于村外,胁令牵马,不应,贼诟詈之。得成张目曰:“鼠辈何物?吾非惧死者,岂为汝役耶?”贼戕以刃而去,不殊家人舁以归。旋,淄河败,问至,闻弟得善、从孙冠玉皆随鹏云战殁,大呼数声而绝,腹鸣如鼓者再。人谓义愤之气所结云。得成,字一堂,府学生,事继母以孝闻。祖瑚,见孝义传。(以鹏云殉节碑及杜元斌采访修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 团长 邱鹏云,有传。(务本乡忠义团)
5. 邱琢玉 世袭(清 选举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二十二·选举志:
清(世袭表)邱琢玉,以父鹏云由武举咸丰十一年坊堵阵亡,袭云骑尉。(同治五年)
6. 邱峯 世袭(清 选举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二十二 选举志:
清(世袭表)邱峯,以父得成由文生阵亡,袭云骑尉。(同治五年)
7. 邱得成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邱得成,有传。务本乡忠义团。(详见邱鹏云传)
8. 邱冠玉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邱冠玉。务本乡忠义团。(详见邱鹏云传)
9. 邱得善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邱得善。务本乡忠义团。(详见邱鹏云传)
10. 邱得禄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邱得禄。务本乡忠义团。(详见邱鹏云传)
11. 邱岐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邱岐。务本乡忠义团。(详见邱鹏云传)
12. 邱永珽 忠节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 人物志十二·忠节传:
清(昭忠祠殉难诸义题名)团长 邱永珽,从九品衔。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二日,御匪于滴水张庄,阵亡。
13. 邱嶝 孝义(清 人物 益都县)
《益都县图志》(清光绪三十三年)卷四十一 人物志十三·孝义传:(清)
邱嶝,字怡山,太学生。本名青云,务本乡裴家桥人。寡言笑,乐施予,孝友出于天性。咸丰辛酉二月,弟鹏云以武举董团勇,阵亡。(有传)长子冠玉与焉。嶝哭之恸,既而曰:“叔侄殉难,不辱家门,夫复何恨?”与兄岚白首怡怡,从不以资产介意,乡党称友爱者咸归焉。生平无滥交,尤好珍惜字纸,尝焚簏中纸,得白金。事虽偶然,人以为惜字之报云。光绪八年,同里某串通革役某,冒请辛酉恤银,族众共不平。嶝不忍致之于法,以错误呈县,注销二人,仅予簿责。其待人忠厚类如此。子四,长冠玉,殉难;次端玉,壬午举人;次琮玉,癸卯举人;次璜玉,业儒。(钟际昌、王乔龄采访)
2、博山县
金代,为淄川县。元,析淄川县入益都县,后称镇。明仍之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,分益都乡社,割淄川、莱芜两县村庄改置新县名,曰博山县。民国因之。1949年,改为博山市。1951年5月,成立淄博市,驻博山城里,保留博山县,县府迁经源泉。1955年,撤销淄博工矿特区及张周、淄博2市和淄川县,设立地级淄博市,原淄博市改为博山区,归地级淄博市辖。
《博山县志》(民国二十六年)等,丘氏相关条目一条。
1. 邱文藻 知县(清 职官 博山县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六十三 职官志:
清 青州府 博山县 知县(道光二十一年)邱文藻,湖北黄陂人。进士。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卷十一中 职官表:
清 博山县 知县 邱文藻,湖北黄陂人。进士。道光二十一年任。
《博山县志》(民国二十六年)卷八 职官志:
清 知县 邱文藻,字采臣,湖北黄陂县人。道光庚子科进士,道光二十一年任。重修县城。
《博山县志》(民国二十六年)卷十一 人物志一·名宦:
清 邱文藻,字采臣,湖北黄陂县人。道光庚子进士。性廉介,苞苴不行,善风鉴。时博邑文运衰弱,六十年乡试无入选者。公修筑峩岭文笔峯,以萃山川之气。适大比,中乡选者数人。又预察治乱之机,知是地有匪警,因预修城垣以防患。至咸丰十一年,果有捻匪之祸,幸城坚为完得无恙。
3、临淄县
周武王二年,封太公姜尚于齐地,建立周代齐国,都治营丘。传至六世胡公静,为避东方莱夷侵扰,被迫迁都薄姑。公元前859年,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,返都营丘。因临淄水,故更名临淄。此后,临淄为齐都城,历时638年。姜氏自太公始,经西周、春秋时期,传位31代,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,史称姜齐。康公十九年(前386),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,篡权自立,仍都临淄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始置临淄县。新朝元年,王莽篡汉建国,以境内多齐王陵墓,改称齐陵县。东汉建武元年(23),复称临淄。
晋永嘉五年(311),广县并入临淄县。南北朝刘宋时(420),临淄县析立广川县、重合县、高阳县。南齐天保七年(556),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,唯存高阳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,撤高阳县,复立临淄县。元至元三年(1266),临淄县并入益都县。至元十五年(1278),复置临淄县。
明、清以及民国,县名仍旧。1958年,临淄并入益都县。1961年,从益都县划出,重新设立临淄县。1969年,临淄划归淄博市,改为区制。
《临淄县志》(民国九年),丘氏相关条目二条。
1. 吕尚 侯王(西周 人物 临淄县)
《临淄县志》(民国九年)卷二十一 人物志一·侯王:
太公吕尚,东海人。其先为四岳,佐禹平水土有功,封吕,姓姜氏。尚从其封姓,故曰吕尚。钓于渭滨,文王猎载以归,号太公望。后辅武王伐商,革殷命,封于齐,都营丘。至则修国政,通商工,兴渔盐,人民多归齐。得专征伐,遂为大国。年百余岁卒。
马季常《咏太公》诗:
八十垂垂直钩翁,鹰扬轻肯奋秋风。
白头清渭无穷意,谁遣飞熊入梦中。
2. 邱真人 古迹(元 人物 临淄县)
《临淄县志》(民国九年)卷三 古迹志:
贞观祠,为邱真人建。款书王麟撰云。(王舒甲采访)
营丘。(古迹 临淄县)
《临淄县志》(民国九年)卷三 古迹志:
营丘,在县城西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临淄,名营丘。《晋书》慕容德载记:德如齐城,登营丘。《齐乘》云:在县西二里,塔寺后。按《史记》,言太公都营丘。后五世胡公迁薄姑,弟献公徙临淄。而班氏《地理志》言营丘者,犹晋迁于新田,而犹谓之绛也。(清一统志)按古营丘所在,前人聚讼。有谓在齐郡临淄者,汉志之说也,臣瓒从之。有谓在北海郡营陵者,汉志存或说也,应劭从之。颜师古注曰“临淄、营陵,皆旧营丘。”则又为调停之说。然汉临淄即今临淄。汉营陵为今昌乐,本春秋时之缘陵。汉作营丘者,营缘双声也。其地与临淄,中隔纪城,师古说误。或以都营陵为营丘,《水经》淄水注辨之曰:《尔雅》:水出其前左为营丘。(礼记檀弓正义引作‘水出其前而左田营丘’,此与史记集解所引同,并与今《尔雅》异)余按营陵,城南无水,惟城北一水世谓之白狼水。西出丹山东北流,由《尔雅》出前左文,不得以为营丘矣。据此则或说亦误。而近人以《史记》谓营丘边莱,故莱人人与之争。疑临淄距莱较远,然此特据服虔、杜预“莱国在东莱黄县”之说耳。若以《禹贡》证之,莱夷作牧,叙于潍、淄其道之后,是潍、淄既治,而后莱夷始可作牧,则莱又近潍、淄矣。莱邑有棠,见左氏襄六年传。又有夷维,见《史记》管晏列传。棠为今平度。夷维为今高密,汉莱芜县,亦莱故邑也。《水经》淄水注:淄水东北径莱芜谷,屈而西北,径其县故城南。《从征记》曰:城在莱芜谷。旧说云,齐灵公灭莱,莱民播流,此谷邑落荒芜,故曰莱芜。《禹贡》所谓莱夷也。然则,汉以莱芜名县者,特以故邑荒芜耳。亡国景象,宛然在目,非谓莱民播流至此,称为莱芜谷也。以是观之,莱国之大可知。惟其大也,是以敢与太公争地。而汉莱芜县,为今博山,密迩临淄,故《史记》曰“营丘边莱”也。及春秋之世,齐人始则屡伐之,终则灭而迁之,亦以其国大而逼近临淄耳。若以营陵为营丘,东邻州国,西邻纪国,南邻纪郱邑,乌得谓边莱乎?则临淄为营丘,人人可知矣。且淄水注云:今临淄城中有丘,在小城内,周回三百步,高九丈,北降丈五,淄水出其前,故有营丘之名,与《尔雅》相符。城对天齐渊,故城有齐城之称。是以晏子言爽鸠氏始居之,逢伯陵太公居之。又曰:先君太公筑营之丘,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。郦亭以总角之年,持节青州,以目治得之,与班固说合,不尤足征信哉?(以上《山东通志》)营丘得名最古,后人误指为桓台,遂致营丘之名,湮没不彰,题咏弗及,盖唐代尝建桓公庙于其上,遂误以为桓台耳。不知桓台在新城境内,彼所据以改县名也。后又讹为戍西楼,指为镇守暸望之所,或以为无盐女梳洗楼,尤为不经。
4、博兴县
春秋末,置博昌邑。战国,置博昌县。五代后唐时,改博昌为博兴。元初,升为博兴州。明朝洪武二年(1369),复为博兴县。其后至今,县名沿用。现该县属地级滨州市。
《博兴县志》(民国二十五年),丘氏相关条目一条。
1. 邱凌霄 训导(明 职官 博兴县)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卷十 职官表:
明 博兴县 训导 邱凌霄,肥城人。
《博兴县志》(民国二十五年)卷八 职官表:
明 训导 邱凌霄,肥城人。
5、高苑县
古县名。西汉置。治所在今山东博兴西南。北魏废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会城县置。明、清属青州府。1948年,与青城县及滨县、邹平两县的部分地区合并为高青县。今属淄博市。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等,丘氏相关条目二条。
1. 邱音越 知县(清 职官 高苑县)
《山东通志》(民国七年)卷六十三 职官志:
清 青州府 高苑县 知县(嘉庆十四年)邱音越,福建闽县人。进士。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卷十一中 职官表:
清 高苑县 知县 邱音越,福建闽县人。进士。嘉庆十四年任。
2. 邱延庆 典史(清 职官 高苑县)
《青州府志》(清咸丰九年)卷十一中 职官表:
清 高苑县 典史 邱延庆,顺天宛平人。监生。道光五年任。